卓绝之能,为无而治 慢乙肝感染检测、治疗及随访管理项目启动会在京顺利召开

2020-08-17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

1001.jpg

2020年8月14日,以“卓绝之能,为无而治”为主题,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利用“中国消除乙肝临床研究平台”组织开展的“慢乙肝感染检测、治疗及随访管理项目”启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本次会议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会议主要包括“慢乙肝感染检测、治疗及随访管理项目”启动会和项目第一期培训。这一项目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协作组提供学术支持,吉利德(上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公益支持。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希忠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段钟平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尤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等国内乙肝防治领域权威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

1002.jpg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希忠教授在会议中指出,成立于2012年6月的“中国消除乙肝临床研究平台”,经过8年的发展,目前已覆盖53家三级甲等医院,登记注册患者达20余万,随访超过47万人次,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慢乙肝患者管理平台,并取得了瞩目的科研成果,为中国肝炎防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而“慢乙肝感染检测、治疗及随访管理项目”的开展,将会为“中国消除乙肝临床研究平台”注入新的活力与发展动力。“慢乙肝感染检测、治疗及随访管理项目”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就慢乙肝防治工作中所涉及的临床及科研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科学、系统的授课及深入探讨,将会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学术交流、科研技能培训。杨希忠教授在讲话中强调,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参与本项目所提供的培训课程,从而推动我国乙肝防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我国目前较为沉重的乙肝疾病负担,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已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及项目,在今后将继续加强慢乙肝的科研攻关、学术交流及公众健康教育,以提高慢乙肝的诊治率,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2030年消除慢乙肝所带来的公共卫生健康威胁这一目标。


1003.jpg


北京大学医学部庄辉院士指出,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开展的“慢乙肝感染检测、治疗及随访管理项目”基于“中国消除乙肝临床研究平台”,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协作组提供学术支持,为中国临床医生提供乙肝防治相关的临床诊治及科研学术内容。就慢乙肝的防治而言,重点应提高慢乙肝的诊断率和治疗率。“慢乙肝感染检测、治疗及随访管理项目”的顺利开展,将会提高我国临床医生针对慢乙肝患者的诊断、治疗、随访管理水平及科研能力,将会推动我国肝炎防治事业的发展。

1004.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贾继东教授指出,“慢乙肝感染检测、治疗及随访管理项目”培训共计16场,将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授课并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促进学术交流、提高临床医生的乙肝防治水平及科研能力,规范慢乙肝的检测、管理及随访工作。


1005.jpg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就“新冠疫情防控新常态下COVID-19合并肝损伤的诊断治疗”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讲解。研究显示,43.4%的COVID-19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ALT、AST异常率随新冠病毒感染者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多种因素可导致COVID-19患者出现肝脏损伤或相关生化指标异常,例如新冠病毒的直接毒性作用;炎症因子风暴、应激与适应性免疫反应;微循环障碍与缺氧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及中药;原有肝脏疾病加重等。针对合并肝损伤的COVID-19患者的治疗,首要是针对COVID-19的治疗,同时结合肝脏及其他器官损伤分级,给予综合治疗。轻度肝脏生化学异常者,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炎保肝药物。针对急性肝损伤者应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密切监测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等的变化,及时识别急性肝衰竭的发生,可酌情选用相对可靠且具有抗炎、保肝、退黄作用的保肝类药物,种类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2种)。对于急性肝衰竭患者应加强病情监护,积极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推荐肠内营养,纠正低蛋白血症,病因明确者应积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此外,临床实践中应重视COVID-19患者肝损伤的预防,不建议预防性应用保肝降酶药物,合理治疗基础肝病,适度精简治疗药物,并监测肝脏相关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在今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应重视以下问题的研究及探讨,明确COVID-19合并肝损伤的定义及诊断标准,阐明合并肝损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探讨合并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并通过设计良好的真实世界临床研究,探索针对COVID-19合并肝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

1006.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段钟平教授对徐小元教授的授课内容进行了认真地点评,他指出炎症因子风暴、原有基础肝脏疾病的加重等多种因素可导致COVID-19患者出现肝损伤,血液净化治疗对于合并肝损伤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今后尚需进一步探索针对合并肝损伤的COVID-19患者的优化治疗方案。


1007.p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在线就“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更新要点”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解读。2019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扩大了慢乙肝抗病毒治疗适应证。新版指南指出,血清 HBV DNA 阳性、ALT 持续异常(>ULN)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慢乙肝患者应行抗病毒治疗。另外血清HBV DNA阳性,ALT正常,如合并以下情况之一者应行抗病毒治疗:肝组织学检查提示明显炎症和(或)纤维化[G≥2和(或)S≥2];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或乙型肝炎肝癌家族史且年龄> 30 岁;ALT 持续正常、年龄> 30 岁者,建议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技术检查或肝组织学检查,存在明显肝脏炎症或纤维化;HBV相关肝外表现(如HBV相关肾小球肾炎等)。血清 HBV DNA 阳性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HBsAg 阳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行抗病毒治疗。就抗病毒治疗药物的选择而言,2019年版指南不仅建议初治患者应首选ETV、TDF或丙酚替诺福韦(TAF),而且明确提出不应再选用抗病毒力低、耐药性高的非一线药物。对于以前已经开始服非一线抗病毒药物治疗,建议换用一线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V DNA水平的监测方面,2019年版指南强调HBV DNA定量是抗病毒治疗适应证及疗效判断的重要指标。此外,2019年版指南明确了NAs应答不佳患者药物调整的时机与治疗方案:慢乙肝患者治疗48周或肝硬化患者治疗24周应答不佳可调整治疗方案。


1008.png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线上参会并指出,基于最新研究结果,2019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了诸多更新,进一步拓展了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适应症,推荐应用强效、低耐药的抗病毒药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高敏HBV DNA检测可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及调整提供支持。

本次会议除了53家项目医院参会外,线上还有近200家医院观看了启动会和培训课程直播,注册观看人数580位,最高观看达1800人次,该项目将继续为广大医生提供肝炎防治、科研技能等方面的精彩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