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家园给力10万乙肝患者已成为全球惠及慢性乙肝患者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患者教育项目之一

2011-02-28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

云南,2011年2月26日——今天在“新策略、新希望—2011乙肝微论坛”上,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以下简称肝基会)杨希忠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说,慢性乙肝患者教育项目“希望家园”开展已4年,服务患者超过10万,已成为全球惠及慢性乙肝患者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患者教育项目之一。此次微论坛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任红教授指出,优化治疗在临床实践中已得以证明,并广为接受,同时得到2010岁末新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乙肝指南》)的明确肯定,为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从而推动我国的慢性乙肝治疗迈上一个新台阶。

 

优化治疗:慢乙肝治疗新策略
  任红教授指出,我国首部《乙肝指南》颁布于2005年,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乙肝治疗的面貌,目前大多数肝病专科医生已经普遍认识到,治疗慢性乙肝关键在于抗病毒。与此同时,临床医生对于乙肝的治疗目标也逐渐形成了共识,例如,我国六成慢性乙肝患者e抗原呈阳性,即通常所说的“大三阳”,这部分患者最终清除乙肝表面抗原的难度较大,但应作为一种理想目标加以追求。若把治疗目标仅仅局限于血清病毒DNA检测不到,则很难达到持久应答。现实而满意的治疗目标应该是“双达标”,不仅要让病毒DNA阴转,还要实现e抗原转换,即e抗原消失、e抗体出现,而患者一旦实现“双达标”,再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就有望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停药。

要想实现“双达标”以及其他的治疗目标,重要的是合理使用药物,也就是要对治疗方案进行‘优化’,可以说,强调‘优化治疗’是新版《乙肝指南》最大的亮点之一。” 任红教授解释道。“这就好比春节开车回家,最好有一部性能稳定的好车,更重要的是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抗病毒药物就是车,优化治疗策略就是一条正确回家之路。”

随访:新策略的关键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主任万谟彬教授强调,乙肝优化治疗的内涵很丰富,具体到口服药(即核苷类似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清晰的“路线图”。“路线图”指的是慢性乙肝的优化治疗,就是达到某一目的地的最佳路线, 是根据患者治疗反应进行调整后个体化最佳路线。在这条路线上,目前公认最重要的时间点是服药第24周,即在治疗24周时,根据乙肝病毒DNA的水平预测3年甚至5年后的疗效,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24周时,乙肝病毒DNA已检测不到,可预测患者远期疗效好,可以坚持原方案;如果24周时,乙肝病毒DNA仍可检测到,表示患者早期应答不佳,如继续维持原方案,远期疗效不会很好,同时增加了耐药的风险,所以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其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有助于疗效的最大化;第二,降低耐药;第三,很多患者由于疗效好,达到了指南停药标准,缩短了疗程,降低了费用,也给患者更大的信心坚持治疗。

“新的优化治疗策略给患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坚持随访,即按医生要求定期来医院复查,让医生及时掌握治疗效果。”万谟彬教授说,“抗病毒治疗是和乙肝病毒斗争的过程,药物是否有效、是否安全都要监测。有随访,治疗就像配备了GPS的车,医生和患者都能心中有数;没有随访,把药物一直吃下去,就像一条道走到黑,疗效、安全都没有保证。”

希望家园:优化治疗的保障
  然而,让乙肝患者坚持随访却并不容易。肝基会杨希忠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指出,乙肝患者是个很大的群体,很多人不重视甚至忘记随访,缺乏正确的慢乙肝疾病防治知识;加之社会的歧视更使乙肝患者教育工作举步维艰。“去年卫生部等下文要求体检机构不得为用人单位提供乙肝检测报告,这可以反映出社会上对乙肝的歧视是多么的根深蒂固。这样的大环境也会影响患者通过正常渠道接受疾病教育,例如医生很难组织他们来医院接受疾病防治教育。知识的缺乏反过来又会让乙肝患者缺乏坚持随访的动力。”

“患者教育应该以患者为本,乙肝教育更是如此。” 杨希忠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说,为此,自2007年开始,在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肝基会就开展了“希望家园”的项目,截至今年2月底,项目已经为超过10万名乙肝患者提供了服务,这一规模在全球针对慢性乙肝患者的患者教育项目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为何这个项目惠及的范围如此之广,杨希忠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给出了两点解释:首先,希望家园为患者提供了多渠道的健康教育服务,如在医院举行的希望家园课堂,门诊健康教育材料的发放及网上教育。同时,希望家园客服中心会通过短信提醒患者定期随访,所以医生将其形象地概括为:定期随访疗效好、健康教育贴心宝、患者病情我知道。

“按照我们的设想,希望家园应该是患者的家园,在这里他们可以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另一方面,它能让患者和医生沟通得更顺畅,保障医生治疗方案的顺利进行,以及让乙肝患者坚定战胜乙肝疾病的信心,走希望路,迎接健康新未来。”杨希忠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如是说。